66岁男性,主诉:间断上腹痛1年余。
现病史:1年前开始间断于餐后1~2小时出现上腹疼痛,无其他伴随症状。1月前生气后出现持续胸闷、胸痛。外院急诊ECG:V1~V4导联ST段抬高,心肌酶升高(具体不详)。急诊CAG:LAD中段100%狭窄伴血栓形成,LCX远段70%狭窄,于LAD中段置入支架1枚。术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口服。术后阿司匹林0.1g Qd、氯吡格雷75 mg Qd,低分子肝素0.6 ml Q12h皮下注射,美托洛尔12.5 mg Bid,阿托伐他汀40 mg Qd。
术后第2天出现黑便,大便潜血(+)。调整剂量:氯吡格雷50 mg Qd,停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抑酸、凝血酶口服止血、硫糖铝保护胃黏膜治疗,未再出现黑便。
PCI术后UCG:左室前壁节段室壁运动异常,EF 53%。
胃镜检查:胃体大弯侧可见火山口样溃疡,约2cm×2cm大小,质硬,周边隆起。活检病理:胃癌。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外伤、输血、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医生,吸烟30年×1包/天,戒烟1月。不饮酒。
家族史:父亲60岁因肝癌去世。
体格检查
T 36.3℃,P 80 bpm,R 18次/分,BP 120/80 mmHg,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界不大,HR 80 bpm,心律规整,未及杂音,腹部平坦,未见肠型、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不肿。
入院诊断
胃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前壁)
PCI术后
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
诊疗经过
血常规、肝肾功、凝血相正常范围。
血脂:LDL-C 2.77 mmol/l,HDL-C 1.02 mmol/l,TC 4.52 mmol/l,TG 2.71 mmol/l。
ECG:未见明确异常。
UCG:心脏结构及功能未见异常,EF 60%。
头、胸、盆腔CT:未见明确肿瘤转移表现。
骨扫描:未见明确异常。
入院第8天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病理:腺癌(Lauren分型肠型),中分化,癌组织侵透全层达外周脂肪组织,上下手术断端未见癌,网膜组织未见癌,小弯侧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20),大弯侧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18)。免疫组化:Ki67 30%+,C-erbB2(-),CK7(+++),CK20(-)。
出院诊断
胃体中分化腺癌(Lauren分型肠型)T3N0M0ⅡA期
胃癌根治术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前壁)
PCI术后
心功能II级(NYHA分级)
随访
患者术后未化疗,定期复查,目前未见肿瘤复发。
病例汇报者:北京医院肿瘤内科张帅
消化专家观点:如何发现早期胃癌?
陆军总医院消化内科盛剑秋介绍,消化道早癌的治愈率在95%以上,内镜下切除即可,不需要放疗或化疗,而中晚期癌的治愈率在20%~30%,因此,发现上消化道早癌的意义非常重大。
一、胃癌的高危人群
1.年龄大于40岁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HP(+)
4.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食品、吸烟和重度饮酒等)
符合第1条和第2-6条中任一条建议为筛查对象
二、发现早期胃癌的一般要求
1.规范化胃镜操作,不留“盲区”。
2.去除泡沫和粘液。
3.必要时使用镇静剂、解痉剂。
4.对任何可疑病变(包括微小病变)进行仔细观察,通过控制充气量和镜身位置从不同角度/远近观察病灶,并结合染色/NBI/放大观察。
(一)早期胃癌的内镜下特征
三个主要特征:萎缩肠化背景、表面不规则、清晰的边界;
三个次要特征:溃疡形成、毛刺征、自发出血。
✎记住这六个特征,绝大多数的早期胃癌可以找到~
(二)胃常规检查(白光胃镜)要点
1.轻度的凹陷或隆起,特别是边界清晰、呈浸润性(星芒/蟹足状)边界的浅凹陷。
2.黏膜颜色的变化:发红或发白,常有清晰的边界。
3.不规则的表面及黏膜结构与周边的差异。
4.质地脆、易出血的病灶。
5.黏膜皱襞的变化:中断、变浅、集中...
6.通过吸气、送气观察柔软度。
介入专家观点:冠心病患者伴发肿瘤的PCI治疗
北京安贞医院葛海龙介绍,伴发肿瘤的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案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心脏、肿瘤、影像专科密切协作。
一、PCI术前评估
1.出血体质、易发血栓、免疫抑制导致感染的倾向、血小板减少以及贫血状态。
2.术中考虑使用FFR、IVUS和OCT监测,保证支架充分扩张、位置合适以及减少边缘夹层,避免不必要的介入干预,减少术后双抗治疗带来的出血和血栓平衡失调的风险。
二、PCI术策略
冠脉血运重建前应首先考虑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预后。
1.如果预期生存时间可接受,在充分评估的前提下,可行完全血运重建;
2.如果预期生存<1年,对于急性STEMI和高危NSTEMI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经常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在充分药物治疗无效的前提下,可考虑介入干预;
--非急诊PCI术前推荐使用FFR,以判断是否需要行血运重建
三、器械置入
a.球囊扩张术:如果血小板<30000/ml,需要紧急外科手术,可行球囊扩张术。
b.裸金属支架:如果血小板>30000/ml,非心脏外科手术或化疗可以在4周后进行,可以置入裸金属支架。
c.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如果血小板>30000/ml,不需要立即外科手术或化疗,可以置入DES。
d.可以考虑使用比伐芦定和经桡动脉入路,可以最大化减少出血风险。
四、术后
推荐支架置入后行IVUS或OCT检查,最大程度地优化PCI治疗效果。
表1 2016 SCAI专家共识推荐-ACS合并肿瘤患者血运重建策略
肿瘤专家观点:化疗药物与分子靶向药物存在心脏毒性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刘鹏介绍,肿瘤内科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不光有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脱发等,心脏功能损害更是不容忽视。
一、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是由于心肌反复损伤所致,而这种损害是不可逆转的。最常用的检测指标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但它不能有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进展情况。
CHF和(或)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取决于蒽环类药物的种类及其累积剂量。临床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迟发性毒性。
急性:发生在给药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常表现为心内传导紊乱和心律失常,极少数表现心包炎和急性左心室衰竭。
慢性:发生在化疗的1年内,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衰。
迟发性:发生在化疗后数年,表现心室功能不全、心衰、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二、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高危因素
·蒽环类药物种类及累积用量
·年龄因素:<18岁或>65岁
·胸壁接受放疗(放疗致微血管损伤/大血管损伤/心脏瓣膜内皮细胞损伤/心肌损伤,致血管粥样硬化加速、心瓣膜病、心衰)
·同时接受其它有心脏毒性风险的化疗/靶向治疗
·既往心脏病史、心血管病史
·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遗传因素——21三体、马凡综合征
三、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诊断标准
·LVEF降低的心肌病:整体功能降低或室间隔运动明显降低
·CHF相关症状
·CHF相关体征:第3心音奔马律、心动过速等
·LVEF较基线降低≥5%至绝对值<55%,伴随CHF症状或体征;或LVEF降低≥10%至绝对值<55%,未伴症状或体征
四、蒽环类心脏毒性的解决之道
已知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肌损伤的作用机理不同于细胞毒效应,故开始试图增加蒽环类药物的治疗指数。这些尝试的基本目的在于减少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其抗肿瘤效力:
(一)低毒蒽环类似物(EPI、THP、MIT)的合成
(二)改变给药方式:次剂量、每周低剂量、持续长时间滴注
➢标准用法
大剂量单次用药:单次静脉注射,2~3分钟,每3~4周重复
➢改良的用法
中剂量连日用药:每日1次注射,连续几日,3周重复
低剂量持续输注:持续静脉输注48~96小时,每3~4周重复
➢改良用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降低峰浓度,减轻了急性心脏损伤
减轻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包括口腔溃疡)
远期心脏毒性没有减低,尤其是儿童,因其与药物峰浓度和AUC都有关
(三)其他
使用自由基清道夫如ICRF-187(如铁螯合剂右丙亚胺)来预防自由基生成,以及脂质体药物传输系统是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方法,可降低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从而避免心脏受累。
要点总结
⊙早期胃癌的内镜特征:萎缩肠化背景、表面不规则、清晰的边界、溃疡形成、毛刺征、自发出血
⊙介入治疗:伴发肿瘤的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案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心脏、肿瘤、影像专科密切协作
⊙药物治疗:选择没有心脏毒性的替代治疗药物进行化疗,蒽环类药物和低心脏毒性药物合用,应减少剂量,或者添加心脏保护性药物,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等
整理:郭淑娟
审阅:冯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