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
52岁男性,主诉:间断胸闷1个月。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平稳,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较响亮。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谱:正常。
辅助检查
心电图:大致正常。
超声心动图(UCG):LVEDD 68 mm,LVEF 54%。主动脉根部异常囊腔(考虑主动脉根部多发壁间瘤形成),主动脉瓣脱垂并关闭不全(重度),二尖瓣反流(轻度),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室增大(
图1)(
图2)。
CTA:先天性主动脉窦-左室流出道遂道?感染性心内膜炎并瓣周脓肿待除外。主动脉右窦窦瘤形成。
诊疗经过
该患者无风湿热史,不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不合并二尖瓣病变,不符合风湿性心脏病。无骨骼关节典型表现,无晶体脱位,无家族史,除外马凡综合征。无发热,血培养未见异常,UCG未见赘生物,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
患者为中年男性,同时存在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瘤,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反复口腔溃疡12年,有痤疮样、脓疱样皮疹。诊断:白塞病,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度)。
给予托珠单抗480 mg。行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修补术。术后给予托珠单抗480mg,沙利度胺75mg po,GCs 30mg起始+CTX0.1 qd po。
图3 ESR、CRP化验结果
术中病理诊断:(主动脉瓣)瓣膜纤维组织增生,伴粘液变性及玻璃样变性,可见小血管增生。(主动脉壁)部分管壁组织,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灶状钙化,可见胆固醇结晶。符合血管炎的表现。
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没有明显症状。
半年后随访,UCG提示:主动脉瓣为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人工生物瓣功能正常,未见瓣周漏,左房轻大,室间隔增厚,二尖瓣反流(轻度),三尖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轻度),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病例2
21岁男性,反复口腔溃疡5年,活动后胸闷、气短7个月,发热6个月,于2016年10月20日入我科。
2016年3月~2016年4月多次血培养(-)
2016年3月30日UCG: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赘生物,主动脉瓣瓣周脓肿,主动脉瓣无冠瓣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度),左心增大,二尖瓣反流(轻度)。
2016年3月31日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2016年3月31日~2016年5月19日万古霉素+安灭菌、阿米卡星+安灭菌、美罗培南+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抗生素抗感染。
2016年4月6日病理回报:(主动脉瓣)瓣膜慢性炎症伴黏液变性。
2016年5月7日因切口脂肪液化,行“清创术”。
2016年5月16日风湿免疫科会诊,考虑“白塞病”,给予足量甲泼尼龙+环磷酰胺治疗。
2016年5月26日发现瓣周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016年6月23日行主动脉瓣瓣周漏封堵术。
2016年7月5日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平稳,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较响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10.63 G/L,GR 62.3%。
ESR 2 mm/1h,hs-CRP 2.4 mg/l。
辅助检查
UCG:主动脉瓣为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瓣周漏封堵术后,起搏器植入术后,人工机械瓣功能正常,封堵器边缘中量残余分流,左室增大,二尖瓣反流(轻度)(2016年10月11日)。
确定诊断
白塞病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
主动脉瓣瓣周漏
人工机械瓣瓣周漏封堵术后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起搏器植入术后
心功能2级(NYHA分级)
感染性心内膜炎
随访(2017年8月)
血常规:WBC 6.7 G/L。
ESR:22 mm/1h,CRP:16.1 mg/L。
复查UCG:主动脉瓣位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瓣周漏封堵术后,起搏器植入术后,人工机械瓣功能正常,封堵器边缘残余分流,较上次增加,左心增大、左室为著,室间隔增厚,二尖瓣反流(轻度)。
病例汇报者:北京安贞医院风湿免疫科慈维苹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风湿免疫科王天介绍,血管外科疾病中,需要风湿免疫科参与的疾病包括各种明确的血管炎,如白塞病、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同样是血管闭塞需要搭桥或介入手术,大动脉炎和白塞病的临床决策可能不一样。
如果风湿免疫科以“血管内科”的角色,与血管外科“联姻”,对大血管、中血管和全血管的血管炎的治疗,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动脉瘤的病因有哪些?
除外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性主动脉病变引起的动脉瘤容易忽视,常见类型有:白塞病(大血管型)、多发性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和IgG4相关性主动脉病变。
1.白塞病最易出现动脉瘤。动脉瘤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又以颈动脉、肺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最为常见,而颅内动脉和肾动脉则相对少见。
2.多发性大动脉炎主要血管病变是狭窄和闭塞,但仍然可以出现动脉瘤,例如:冠状动脉瘤、肺动脉瘤和颈部(颅内)动脉瘤。肺动脉瘤未见文献报道,临床偶见。冠状动脉瘤最危险,颈部(颅内)动脉瘤次之,预后差,应该引起重视。
图1 左主干动脉瘤
图2 左主干巨大动脉瘤
图3 冠状动脉广泛扩张
图4 大动脉炎患者急性心梗后动态改变,左:第1天;中:第4天开始出现动脉瘤;右:第14天出现多个动脉瘤
3.巨细胞动脉炎主动脉主干动脉瘤最应受到关注,尤其是合并夹层者。既往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发生动脉瘤的风险很高。
4.IgG4相关疾病研究发现,自身免疫炎症性,尤其是IgG4相关性主动脉炎(IgG4RA),容易导致主动脉瘤。
IgG4相关主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1)主动脉弓、胸、腹主动脉受累为主;(2)血管炎症导致硬化、狭窄和动脉瘤,以后者为主。可以出现血管破裂,管壁增厚明显,血管外膜受累突出,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3)另外,多伴血栓性静脉炎,炎症指标升高,有哮喘和(或)过敏史。
心血管医生如何发现炎症性动脉瘤?
1.筛查全身性炎症线索:检查ESR、CRP。
2.寻找血管炎症依据,主要是指管壁水肿,辅助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核磁共振(MRI)和PET/CT。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吴旸介绍,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是指冠状动脉局限性或弥散性的囊状或纺锤状扩大,病变段冠状动脉管腔内径达临近血管的1.5~2.0倍;冠状动脉瘤是指病变段冠状动脉管腔内径大于临近血管2.0倍,上述二者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冠状动脉瘤在接受冠脉造影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4.9%,值得引起大家重视。
一、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缺乏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行治疗手段比较评估,因此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最佳治疗方法仍有争议。
1.药物治疗Sorrell等于1996年提出的经典用药方案为:华法林、阿司匹林、地尔硫卓、曲美他嗪、他汀类。对于硝酸酯类,目前仍存争议。
2.介入治疗早期文献认为,介入治疗容易引起再狭窄,容易发生分支闭塞,导致术后心梗,疗效欠佳。随着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快速进展,已有研究表明PTFE支架是治疗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有效手段,在扩张的瘤体内植入带膜支架,使瘤体减小甚至消失,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危险。
图1 上:前降支中段冠状动脉瘤;下:置入带膜支架,分支少,效果较好
3.手术治疗对于左主干动脉瘤、瘤体直径>10 mm或瘤体达起源血管的3~4倍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首选外科治疗,囊性冠状动脉瘤,瘤壁扩张较薄,有破裂风险者,建议手术。当巨大瘤体合并血栓形成时也可考虑行外科手术取栓治疗。
图2 上:前降支冠状动脉瘤;下:内乳动脉桥搭在前降支远段,术后瘤体消失
二、预后
早期认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的2年病死率约15%,与仅接受药物治疗的冠脉三支病变患者病死率相似。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5年的病死率为29.1%,与是否合并冠心病无关,是远期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心病的心血管危险则明显升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王盛介绍,与动脉炎性病变相关的动脉瘤可累及大、中型动脉,可合并狭窄病变,属于多部位、多发病变。常见病因有:大动脉炎、白塞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细胞动脉炎和川崎病等。相对于外科手术,腔内治疗是有效的替代方法。腔内治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治疗时机
治疗指征同其他动脉瘤,例如:腹主动脉瘤≥5cm即可考虑腔内治疗
择期手术应在动脉炎非活动期进行
破裂或先兆破裂者,应考虑急诊手术,但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增加
2.围手术期药物治疗
围手术期药物治疗非常重要,一定要请免疫科医生协助判断治疗的程度。常用药物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
3.腔内治疗细节
支架型号选择:对于一般动脉瘤,通常oversize为10%~20%;对于这类患者,oversize不宜过大
不同类型支架选择:尽量选择柔顺性好的支架,考虑是否有裸支架、倒钩
4.穿刺点并发症的预防
对于这类患者,术后穿刺点出现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术后一定要提高警惕。
5.术后密切随访
术后需要密切随访,以防动脉瘤再破裂、锚定区病变进展、其他部位新发动脉瘤、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等。
6.术后药物的应用
对于这类患者,术后药物的应用不可忽视,需要长期随访。常用药物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关于预后,目前多为个案报道,一般认为与是否活动期、是否接受激素治疗相关,缺乏大样本循证学证据。
总之,对于血管炎所致动脉瘤,腔内技术可作为外科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法,需要注重腔内治疗细节,围手术期及术后药物治疗至关重要,需要密切随访。
要点总结
⊙发病率:冠状动脉瘤在接受冠脉造影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4.9%,值得引起大家重视
⊙动脉瘤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因,炎症性病变容易忽视,其中,白塞病最易出现动脉瘤
⊙早期发现:筛查全身性炎症线索:ESR、CRP
⊙腔内治疗:对于血管炎所致动脉瘤,腔内技术可作为外科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法,需要注重腔内治疗细节以及积极控制原发病
整理:郭淑娟
审阅:冯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