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男性
第1次PCI(2015年10月24日)
主诉:胸痛5小时。
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心功能I级(NYHA分级)。
冠脉造影及PCI
冠脉造影(
视频1)(
视频2)
置入Resolute(4.0mm×18mm)(
视频3)
最终结果(
视频4)
术后化验:HGB 119g/L,PLT 208×109/L,CK-MB 113U/L,CK 1122U/L,ADP聚集率:3(6-13),AA聚集率:2(5-14),DAPT评分:-1,Precise-DAPT评分:25。
术后治疗: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阿托伐他汀20mg Qn,琥珀酸美托洛尔23.75mg Qd。由于患者未规律随访,DAPT持续13个月余。
第2次PCI(2017年1月1日)
因胃部不适,停用阿司匹林、单独服用氯吡格雷7天,再发胸痛。
冠脉造影及血栓抽吸
冠脉造影(
视频5)
血栓抽吸(
视频6)
术后化验:HGB 112g/L,PLT 330×109/L,CK-MB 42U/L,CK 278U/L,CYP2C19(681):GA变异,CYP2C19(636):GG野生型,CYP2C19(-806):CC野生型,CYP2C19基因型(中间代谢型):*1/*2。
术后治疗:阿司匹林100mg Qd,替格瑞洛90mg Bid,阿托伐他汀20mg Qn,雷贝拉唑10mg Qd。
复查造影(2017-1-10)
(视频7)
IVUS检查(
视频8)
术后化验:ADP聚集率:0(6-13),AA聚集率:0(5-14),DAPT评分:0,Precise-DAPT评分:26。
鉴于患者停DAPT后出现支架内血栓,拟延长DAPT时间。
第3次PCI(2018年2月8日)
因十二指肠球溃疡,停用阿司匹林2个月,再发胸痛6小时。
急诊造影及PCI
急诊造影(
视频9)
置入Promus PREMIER(4.0mm×24mm)(
视频10)
后扩张及最终结果(
视频11)
术后化验:HGB 102g/L,PLT 492×109/L,CK-MB 71U/L,CK 678U/L,JAK2-617F变异(+)。
术后治疗:阿司匹林100mg Qd,替格瑞洛90mg Bid,阿托伐他汀20mg Qn,雷贝拉唑10mg Qd。
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思考问题
1.反复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否与血小板增多症有关?
2.进一步DAPT策略?如何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血小板增多的进一步治疗?
首度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陈烨介绍,正常血小板计数(PLT)为125~350×10
9/L,PLT>350×10
9/L为增多,PLT>1000×10
9/L为极度增多。
一、血小板增多的诊断与鉴别
血小板增多的常见原因:(1)继发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急性感染、慢性炎症反应、应激、恶性肿瘤、铁缺乏;(2)药物与手术:骨髓抑制后恢复期、药物反应、脾切除术后;(3)其他伴血小板增多的恶性血液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DS的5q-综合征、MDS/MPN等血液系统疾病;(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ET):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之一,MPN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特点为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克隆性增殖导致一系或多系血细胞质、量异常。根据2016年WHO新修改的MPNs分类包括:BCR-ABL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继发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诊断
·诱因
·原发病
·炎症指标升高(CRP、PCT、ESR快、ANA、RF等)
药物与手术-诊断
·药物:血小板生成素(TPO)、长春新碱(VCR)、肾上腺素、白介素-11
·脾切除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诊断(
ET诊断)
二、血小板增多的治疗
(一)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治疗
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短期降细胞药物。
(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治疗
ET是否治疗及治疗方法取决于血栓/出血的危险程度,治疗前首先必须判断发生血栓或出血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对病人进行分层。
1.危险分层评估
表1 ET国际血栓预后评分-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推荐
累计积分血栓危度分组:低危(0~1分)、中危(2分)和高危(≥3分)。
表2 血管事件危险分层评估-ECLAP observational study(出血评估)
次要危险因素:①1000×10
9/L>血小板小于1500×10
9/L;②病程15年以上;③既往轻微出血史
2.ET治疗
表3 ET分层治疗
极度血小板增多的处理:PLT>1000×10
9/L,极易引起获得性vWF因子缺乏,导致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即出血风险大于血栓形成。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可增加出血风险,应慎用;PLT>1500×10
9/L的患者不推荐服用阿司匹林。如果存在重要终末器官缺血或危及生命出血、或需要手术介入时,可行血小板去除,快速降低血小板计数。
降细胞治疗药物
一线药物:(1)羟基脲;(2)干扰素:为年龄<40岁、孕妇首选药物,干扰素后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抑郁等精神症状。
二线药物:阿那格雷、白消安、针对JAK2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朱铁楠介绍,关于ET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会降低血栓风险还是增加出血风险?目前仍存争议。最新META分析显示,所有观察性研究证据并不支持或反对ET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qd or bid?
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唯一的证据是使用阿司匹林,但阿司匹林的剂量?
证据显示,约80%的ET患者标准ASA给药方案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TXA2生成。这是因为ET患者血小板更新加速,新生血小板增加,导致ASA抗血小板效应不足。
2012年两项研究显示(
图1),即使给予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或降细胞治疗,都不能很有效的控制血小板聚集。2次/日可能会改善体内血小板抑制情况。但是降低血小板聚集是否会带来真正的临床获益并不清楚。
其它抗血小板治疗
即使给予降细胞治疗或阿司匹林单药治疗,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还是具有很强的活性。即ADP受体拮抗剂可能对这类病人会有效。
体外试验证实,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或双抗治疗,如果体内外源性输入新生血小板或没有药物抑制血小板,同样会发生血小板聚集。这种情况即使给予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是不能抑制的,但是替格瑞洛可以有效抑制,这是因为替格瑞洛作用时间会更长。体外试验可能提示对于血小板增生加速的患者,长效ADP受体拮抗剂可能有效,但是临床是否有效并不清楚。
总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武汉市第三医院心内科董晓雁介绍,ET血栓事件发生在动脉系统约10%~25%,其中9%的患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ET导致ACS临床特征:血栓负荷重于斑块负荷、再梗死发生率高、合并其他脏器栓塞并发症多、抗栓治疗出血风险高、具有向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风险。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血管病变的处理,而忽略血小板的增高,往往是再次发生血栓事件才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及时发现并诊断,介入前后应用降细胞的药物,可能会避免再次栓塞事件的发生。那么,血小板降到多少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1.ET合并ACS患者,血小板降到400×109/L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治疗ET的目标是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出血并发症和最小化转骨髓纤维化和转白血病风险,因此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到理想目标值为400×109/L。
尽管一些学者认为,可以考虑将目标放宽到600×109/L,以避免强化的降细胞治疗致贫血和白细胞减少以及恶性转化,尤其对年轻患者。但血小板的目标是400×109/L被大多数血液学专家所接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推荐:ET的治疗目标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合并症,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109/L,理想目标值为400×109/L。
国内研究提示,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之前将血小板降到<400×109/L显著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
2.ET合并ACS患者非罕见,对血栓复发者,及时骨穿及基因检测是有必要的。
3.ET合并ACS患者,降血小板治疗应在行介入治疗之前,预防无复流现象。
羟基脲被推荐为一线治疗,阿那格雷(anagrelide)被推荐为二线药物。
4.ET合并ACS患者,PCI应用裸支架优于药物涂层支架,降低支架内血栓风险。
要点总结
·血小板增多:常见原因包括继发性血小板增多、药物与手术、其他伴血小板增多的恶性血液肿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首先需要鉴别原发和继发性
·ET治疗:ET是否治疗及治疗方法取决于血栓/出血的危险程度,治疗前首先必须判断发生血栓或出血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对病人进行分层
·抗血小板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介入治疗:ET合并ACS患者,血小板降到400×109/L可以考虑介入治疗,降血小板治疗应在行介入治疗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