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很成功,患者很难受”之病例系列
例1
患者为52岁女性,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向后背放散,伴有大汗,无恶心、呕吐,休息约5~10 min后缓解,入我院。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前降支(LAD)近段80%狭窄。于LAD置入1枚支架。之后经常自觉胸痛、胸闷气短,情绪低落,失眠早醒,疲乏无力,自觉“生活没意思,自己可能时日不多”。1周前上述症状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超声心动图(UCG)示舒张功能下降。心电图(ECG)及CAG均提示大致正常。
于心理门诊进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76分,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给予心理疏导及抗抑郁药后症状逐渐缓解。
例2
61岁男性,5年前因发作性胸痛在外院行PCI术。近1个月反复胸痛、胸闷,每次持续5~10 min,可自行缓解。2 h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恶心、大汗,双上肢麻木及头晕,来我院。
UCG示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正常。入院ECG示V1~V6 ST段压低0.05~0.2 mv。CAG示冠状动脉正常,血流充盈缓慢。考虑患者胸闷、胸痛是微循环障碍所致。
例3
55岁男性,入院6 d前突发胸痛,持续7 h不缓解,伴大汗。在当地医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予保守治疗好转,但胸痛仍反复发作,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既往结核病史28年,已治愈。
入院查体:血压100/65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1次/分,律齐,无杂音。化验:cTnT>2.0 ng/ml,CK-MB 9 IU/L。离子、肾功能、血糖值正常。
CAG提示LAD中段100%闭塞,RCA80%狭窄。于LAD中段置入1枚支架。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10 ml/h持续泵入24 h。入院第11天无诱因出现阵发性胸骨后疼痛。1.5 h胸痛持续不缓解,ECG出现动态演变,提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急诊CAG示亚急性血栓形成。予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处理。
术后处理:抗血小板: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150 mg,替罗非班12 ml/h持续泵入48 h;抗凝:低分子肝素钠0.4 mg Bid;他汀类:阿托伐他汀40 mg;硝酸酯类:硝酸异山梨酯;维持血压:多巴胺;扩容:低分子右旋糖酐。继续住院11 d,无胸痛、胸闷、气短,并坚持随访2年多无异常表现。
例4
52岁男性,间断胸痛10年,加重2周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近2年因胸痛发作曾行3次CAG检查未发现严重狭窄。实验室检查:GLU 5.31 mmol/L,TG 1.92 mmol/L,HDL-C 0.73 mmol/L,LDL-C 1.80 mmol/L,MMB 0.6 ng/ml,cTNI 0.0 ng/ml。
ECG示无明显异常。UCG示左心房36 mm,左心室舒张末径50 mm,收缩末内径32 mm,射血分数67%,静息状态未见室壁运动异常。第4次CAG示LAD中远段小于50%狭窄。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未见明显异常。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增高(精神压力下)。心脏核磁可见心肌缺血(精神压力下)。
心理测试:焦虑测试(GAD-Q7)16分,抑郁测试(PHQ-9)14分。
考虑在精神压力测试时诱发的心肌缺血可能与日常心绞痛发作有关。治疗策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调脂、降压、抗焦虑、抑郁。出院后于双心门诊随诊给予心理辅导及调整相应药物。随访: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及半年来门诊随诊,胸痛发作明显减少,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介入专家:如何区别缺血性和非缺血性胸痛、胸闷?
据我国广西学者报道,PCI术后胸痛、胸闷不适的发生率为17.95%,其中缺血性胸痛占38.18%,非缺血性胸痛占61.96%。缺血性胸痛和非缺血性胸痛有着不同的病因,因此其诊断和治疗也不相同。
陶贵周教授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了介绍:
(一)PCI术后缺血性胸痛、胸闷的原因及处理
1.PCI术后缺血性胸痛、胸闷患者ECG缺血性改变者:静息ECG、胸痛、胸闷发作时或ECG运动负荷试验(ST下斜、水平型下移≥0.5 mv)。CAG异常改变:(1)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多发于术后24小时~1个月,肌钙蛋白升高,伴有烦躁、大汗等症状。此类患者应行紧急CAG:抽吸血栓、球囊挤压、支架置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分支血管闭塞或慢血流,往往是因为术者对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斑块向分支移位估计不足,未采取分支导丝保护,导致主支支架挤压小分支闭塞。可以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增加冠脉血流,缓解分支闭塞引起的胸痛,并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3)还有部分慢性患者为术后再狭窄,应进行PCI治疗或CAGB。例3属于上述情况。
2.PCI术后胸痛、胸闷发作伴有ECG缺血性改变(或ECG负荷阳性),CAG正常,多为TIMI血流小于3级,心肌水平灌注不良,多为小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所致,这部分患者占缺血胸痛比Case较高,尤其是急诊PCI时。应加强抗栓治疗,给予硝酸甘油、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钙阻滞剂、尼可地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治疗。
(二)PCI术后非缺血性胸痛、胸闷的原因
1.ECG正常或非特异性ST-T改变者:ECG运动负荷试验阴性,往往由其他疾病引起:肋间神经痛及肋软骨炎,或可以引起牵涉痛的疾病:包括返流性食管炎,胃溃疡、颈椎病等。
2.ECG正常或非特异性ST-T改变者:ECG运动负荷试验阴性,如果CAG(冠状动脉CT)正常或大致正常,排除上述疾病,提示患者心理精神障碍,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心悸、胸闷、焦虑(惊恐)、烦躁、失眠、幻觉等,根据程度不同可以表现为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抑郁症。缺血性胸痛、胸闷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仍无效或效果不明显者,可根据量表进行判定患者是否合并心理精神障碍。心血管神经症常需心理疗法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根据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自评量表判定为焦虑症、抑郁症的患者需心理疗法和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例1-2属于上述情况。
陶贵周教授分享了PCI术后反复胸痛、胸闷流程如(
图1)。陶贵周教授总结,精神心理贯穿人的整个系统,对疾病的过程、愈合、预后都有影响。作为心脏介入医生,为了对患者负责,应该掌握双心医学知识。
三、精神专家:如何识别和处理抑郁、焦虑?
有的患者在一次弯腰洗脚时自觉支架从血管内脱落到脚部,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和感受呢?王向群教授从精神角度给予了解释:心血管疾病可以诱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可有心前区不适感、惊恐发作、血压波动大等心血管系统反应,此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可以引起抑郁、幻视等不良反应。因此,对于患者的心理反应,心血管医生要给予理解和关注。下面
王向群教授介绍了抑郁、焦虑的识别和处理。
抑郁、焦虑的识别主要是察言观色,充分交流。(1)敏锐感知患者的情绪痛苦、不良的认知活动、低下的或过强的求助动机、过高的期望等等;(2)表现出同情心和共情的能力,以迅速建立相互之间信任、理解的关系;(3)非精神卫生专科医生用简单适宜的筛查技术就可较快识别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情绪障碍,焦虑问卷见(
图2),抑郁问卷见(
图3)。
抑郁、焦虑的综合干预包括抗焦虑剂、抗抑郁剂、针灸及中药制剂、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对原发疾病的治疗。
1.助眠药:(1)苯二氮卓类:针对入睡困难患者,可使用速效短效药,如咪达唑仑、三唑仑;(2)非苯二氮卓类:针对入睡困难患者,可使用速效短效药,如唑吡坦;针对早醒和中途觉醒,可使用中效药,如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
2.抗焦虑药物:(1)苯二氮卓类:如劳拉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可短期按需服用;(2)非苯二氮卓类--5HT1A受体激动剂: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可长期使用;(3)黛力新:为抗精神病药与抗抑郁剂的复合制剂,不宜长期使用,注意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锥体外系症状和迟发性运动障碍。心血管科常用抗焦虑剂使用方法如(
图4)。
3.抗抑郁药物: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为SSRI,如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心血管科常用抗抑郁剂使用方法如(
图5)。
王向群教授指出,心血管医生不仅要关注支架置入,也要关注支架置入术后如何给予患者指导。建议心血管医生掌握双心医学的理念,全面评估患者,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双心医学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和诊疗原则,代表着未来的理想医学模式。
四、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例4为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精神压力导致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 Introduced Myocardial Infarction,MSIMI)是指在精神压力下诱发的心肌缺血,精神压力来源于自然、心理、社会,通过标准刺激程序模拟,标准刺激程序包括心算、伴随愤怒回忆的公众演讲以及镜描。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双心学组初步达成了精神压力导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对此,任延平教授进行了介绍。
(一)诊断
对稳定型CHD的患者,给予精神压力应激,判定心肌缺血,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标志物和外周动脉压力计进行诊断。
1.精神压力应激的方法:(1)心算是给定一个四位数,被测试者要求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准确的做连续减7的心算,同时,测试者在一旁督促以增加被测试者紧张与压力,此过程持续5分钟;(2)伴随愤怒回忆的公众演讲是患者被要求回忆及讲述亲自经历的近期发生的不愉快的和令人愤怒的事件或经历,并将此过程讲述给三位着白大衣的观察者,在此过程中观察者就事件或经历的细节进行激惹或令人不快的提问,此过程持续5~10 min。
2.心肌缺血的判定:相对于静息状态,符合下列条件可以诊断MSIMI:(1)出现室壁运动异常或室壁运动异常恶化;(2)LVEF减少8%;(3)ECG2个或2个以上的导联ST段变化(压低或抬高)持续≥3个连续的心跳。
3.心肌缺血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如BNP。
4.外周动脉压力计:通过外周动脉压力计(PAT)测得的外周微血管对精神压力的反应可以作为冠状动脉压力变化的外周标志物。PAT既可以满足临床上对于MSIMI的检测,又是一种可操作的科研方法。
(二)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适度运动、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适度运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康复分期为:Ⅰ期(住院期)、Ⅱ期(恢复期)、Ⅲ期(稳定期)。冠心病患者运动的适应证为:Ⅰ期: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心绞痛,安静心率<110次/min,无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Ⅱ期:生命体征平稳,家庭活动时无显著症状和体征。Ⅲ期:临床病情稳定。而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禁忌症为运动诱发临床病情恶化的,原发病情不稳定或合并新临床病症,患者不理解、不合作的。
2.药物治疗:SSRI是目前治疗焦虑、抑郁障碍的一线用药。推荐冠心病患者从最低剂量的半量开始,老年体弱者从1/4量开始,每5~7天缓慢加量至最低有效剂量。常用的SSRI的有效剂量和用法(图6)。关于MSIMI的药物治疗研究有限,所以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患者精神压力导致的心肌缺血,推荐规范化的使用美托洛尔。
3.行为心理学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要点总结
• 心血管医生不仅要关注支架置入,也要关注支架置入术后如何给予患者指导
• 建议心血管医生掌握双心医学的理念,全面评估患者,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 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测试非常重要,心血管医生需要重视精神压力对冠心病的影响
• 双心医学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和诊疗原则,代表着未来的理想医学模式
• 心肌核素显像为精神压力下心肌缺血提供了新的诊疗手段
整理:郭淑娟
审校:冯斯婷